一、产业集中度低
目前国内共有钢结构(专项)一级施工企业143家,加上钢结构增项一级资质的427家,具备钢结构一级资质的企业累计570家!最近上海市金属结构协会统计的数据表明,在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中,钢结构制作安装企业(包括部分外省市)共380家,年产量360万吨,而据说仅上海地区注册的{TodayHot}钢结构施工企业就达五六百家。钢结构产业的发展状况,犹如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钢结构企业已从几十家达到数千家,但年产10万吨的企业非常少,形成了市场高速发展,而行业集中度越来越低的反差。
究其原因,主要是钢结构行业的进入门槛低,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上的要求都不是太高。
产业集中度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过度竞争,2005年,钢结构企业的平均利润5%,除了重钢、管桁架和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的标志性工程利润空间较大外,象门式刚架等轻钢建筑由于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普遍较低,所以才有了一些企业为了竞标而偷工俭料,所以才有了三维"白皮书"的轰动效应。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2005年钢结构协会统计的1351万吨钢结构加工量中,其中钢结构企业前五强的加工量已超过100万吨,前十强企业的年加工量基本都在10万吨以上。{HotTag}
二、品牌连锁化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降低工程异地加工的成本,一些大型钢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步实施低成本扩张,他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点,比如杭萧在安徽、山东、河南、江西、广东、河北等地均设有分公司,精工在浙江、安徽、北京、湖北等地也设有钢结构加工基地,东南网架以浙江、成都、天津和广州为基地,并以此为中心架构辐射全国的加工网络,在做好钢结构主业,建立省外基地的同时,东南还把发展的触角延伸到了钢结构的相关产业及其它行业,拉长产业链,相继建立浙江东南房地产公司、浙江东南金属薄板有限公司、浙江萧山医院和杭州高普建筑材料系统有限公司,不过要提醒的是连锁化布局可能带来的问题,象徐州飞虹在内蒙新丰电厂的质量事故以及东南在广州大学城的施工事故就值得思考。
三、布局海外抢滩国际市场
轻钢厂房国内的用钢量一般在300-400Kg/平米,造价300-400元/平米,轻钢构件的加工安装费用5000-5500元/吨,其中钢构件加工1000元,安装费350-400元/吨,材料成本3000-4000元/吨,重钢及空间结构的钢构件比较复杂,制作成本有时能达到8000-10000元/吨。而日本及欧美的钢构件加工安装费用则在10000元/吨以上,所以国内一些有实力的钢构企业开始把触角伸向海外。